2)第九十三章 废寝忘食,叶祎依的危机感(求订阅)_黑科技:我的民科成真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成绩太耀眼,相信也绝对得不到如此重视。

  否则谁提出一个全新理论,都会提供无数人员物资配合吗?

  这是不可能的。

  正是因为陆杨的柔性固态电池都准备进入量产,他发出的声音,才会被所有人重视。

  说实话陆杨也有些压力,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人让他指挥,他也不太习惯。

  好在这次不少是熟面孔,上次发布会这些爷爷奶奶还过来吃过饭,听过他谈起维度孔隙理论。

  现在他们只是亲自参与其中,这些科学家比陆杨还要激动。

  在无数人力物力的配合下,陆杨便把脑海里的技术资料拆分,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人才负责。

  看着陆杨井井有条地安排项目计划,本来还有些担心陆杨把控不住局面的人也放心下来。

  从项目开启的那一日开始,所有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。

  即便是七老八十的老学者,此时每天都神采奕奕充满动力,因为他们太清楚这次实验结果会代表着什么,所有人都期待实验能成功。

  当然就算失败,也没有人会怪罪陆杨。

  这是一次全新的科学探索!

  陆杨表面上看,反而没有一些老学者们努力。

  他每天早上八点半准时到实验室,这时候实验室一般都有人早早就工作了,陆杨下午6点准时下班,从来不加班。

  不过每次陆杨离开专门腾出的2号托卡马克机房,也没有人会去指责陆杨不努力。

  因为每天的实验计划,项目进度都是陆杨在把控。

  所有人都认为,陆杨其实是回去想第二天的工作安排,还要思考解决遇到的困难去了。

  实际上陆杨回去后,是在写代码。他相当于两个项目同时启动,白天做磁约束的项目,晚上写电波分析软件的程序。

  这些天陆杨也的确累惨了,身体肉眼可见地消瘦下去,就连眼睛都出现了熊猫眼。

  每天高强度工作,甚至睡觉时间,不超过3小时。

  没有“信息锅”的强体功能支撑着,估计几天前陆杨就累倒了。

  倒是没有人逼他,而是陆杨自己想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们,在他在房间里写代码时,还在工作,他也停不下来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陆杨停不下来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。

  那就是随着将“信息锅”上的技术,转化为普通计算机能使用的计算机语言程序,陆杨对理论理解也越来越深。

  他也意识到,这个程序,原来不只是可以用在“反侦察”上。

  最重要的地方,还是在识别特殊波甚至是特殊场。

  白天的项目自然也遇到了问题,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上的,陆杨设计的特殊场,可以让光子消失又出现。

  这意味着证明多重空间或者维度孔隙存在。

  那么,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呢?

  具体理论是什么?

  以前的科学家发现提出新理论,比如麦克斯韦还有麦克斯韦方程呢,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