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452 深入探究_大戏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情绪,与角色产生共鸣,而后以自己的方式来演绎剧本和角色,呈现出来的结果,一半是演员自己,一半是角色本身,在这之中,是可以存在理解偏差的。

  举例说明的话,拍摄“活埋”的时候,体验派是真心相信自己被活埋了;而方法派则是以恐惧、惊悚、害怕的情绪推动整个表演。

  更直观一点,拍摄“断背山”的话,体验派是真心相信自己爱上了同性,而且还是六十年代的背景下,无法自拔;而方法派则允许把对方想象成为异性,仅仅只是演绎一段禁忌的爱情。

  如此看来,蓝礼的猜测得到了证实。

  在“活埋”的时候,带入的是真正的体验派表演,身临其境,睚呲欲裂,他真正模糊了自己和保罗之间的界限,也模糊了现实和戏剧的界限;而在“抗癌的我”里面,带入的则是方法派表演,他知道自己是蓝礼,他也知道自己在表演亚当,以楚嘉树的心境去演绎亚当的情绪。

  其实,这些内容以前仅仅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,就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,不过是随意地瞄了几眼罢了,理论的知识也几乎都忘光了。因为不管是方法派,还是体验派,表演的范围都太窄了,演员的精力和能量往往在饰演过一名角色之后,就会快速凋零。

  且不说希斯-莱杰那样英年早逝的演员,即使是丹尼尔-戴-刘易斯这样的方法派演技大师,他的作品产量之所以那么少,一是因为每一个角色表演之前,他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投入;二是因为表演结束之后,整个灵魂都仿佛被掏空,他必须慢慢地沉淀冷静下来,等待恢复。

  而对于传统的正宗学院来说,一名演员在一段时间内仅仅只能饰演一个角色,这无疑是失职的,对于表现派演技来说,一人千面,这才是演员的终极奥义,甚至是同一个舞台上,一人分饰多角,同样能够将角色的形象和个性都展现出来,这才是真正的大师。

  体验派和方法派,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脉相承的,体验派源自于前苏联,这种表演方式和表现派被认为是表演最初的概念。而后,由美国继承发展,形成了一个分支,这就是方法派。

  因为对于好莱坞来说,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地契合每一个角色、每一个形象、每一个演员,在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中,他们必须形成流水线作业。所以,要求相对没有那么严苛的方法派——比如说,白人饰演黑人,异性恋饰演同性恋,美国人饰演英国人,这样的方式才是最为合适的。

  2016年,有一部暂时命名为“一切”的电影投入筹备之中,制片人是马克-鲁法洛,聚焦于一个跨性别的女性角色,马克邀请到了马特-波莫(Matt-Bomer)来出演这个角色,引起了不小的争议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