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961 独特邀约_大戏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员,真正地融入其中,测试我们的构想,是否能够成行,呈现出来的效果又是否能够得到NASA的认可。所以……”

  滔滔不绝,真正意义的滔滔不绝,大量的专用词语充斥着整个交谈的段落,专业而深奥,繁琐而庞杂。

  对于门外汉来说,估计听得云里雾里,就好像文科生坐在了一堆物理博士之中,和天书没有区别;对于蓝礼来说,不至于听不懂,物理、化学和生物也都是平时涉猎的知识分类,但他可以听懂,却不代表他可以参与讨论——仅仅是听懂,这就已经无比难得了。

  简单总结:模拟拍摄出失重效果,仅仅是身体失重就已经足够困难了,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光线影响、天体位置变化以及演员与外太空之间的关系,这就难上加难。单纯依靠电脑特效,精彩归精彩,却不够真实。

  在影史之上,无数太空作品之中,只有两部作品的失重效果可以称得上经典。

  一部是“2001太空漫游”,在1968年,斯坦利-库布里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,在一个圆环形的屋子里,固定一个摄像机,然后让演员跑起来,摄像机录制下来的画面,看起来就像演员在沿着屋顶跑步一般。

  这个诞生于六十年代的方法,令人不得不佩服斯坦利的想象力。可惜的是,它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,只能表达几个镜头,而且也无法解决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物体的失重效果。

  一部则是“阿波罗13号”,1995年由朗-霍华德执导、汤姆-汉克斯主演。他们的解决办法简单明了,直接掏钱,在NASA的训练装置“呕吐彗星”之中完成拍摄,可以完全真实地模拟失重效果。

  于是,朗奢侈地玩了六百一十二次失重飞行,在这里拍摄完成了将近四个小时的始终镜头。毫无疑问,这个办法彻头彻尾地解决了始终问题,但却无法拍摄舱体之外的失重镜头,而且价格着实太昂贵了。

  在这两部作品之外,其他外太空的作品,大部分还是用威亚和电脑特效的结合,演绎诠释出想象中的失重效果。

  无疑,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,电脑特效十分逼真,确实精彩;但光线、反射和天体运动的真实效果却大打折扣,归根结底,还是无法真实地呈现出外太空的环境和效果。

  刚才阿方索所有话语的内容就是:他们花费了五年时间,解决了外太空失重拍摄的问题。

  如果这是真的,那么这将是推动电影产业进一步的技术突破,完全可以媲美动作捕捉技术以及3D效果。罗伯特-泽米基斯花费了十年研究动作捕捉技术,而阿方索-卡隆则花费了五年时间研究失重拍摄,技术宅男的世界充满了无数神秘。

  也许,具体情况可以好好参照一下电视剧“生活大爆炸”。

  “……等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