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83章三年之期已到_我的导演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上面对这段时间关于抗米援朝战争的反响很关心,也很满意,建议各级单位可以拍摄一些关于抗米援朝的片子。”

  赖培康直接了当地说明了请李谦过来的意思,“这些年南棒都拍了不少这种片子,咱们好些年没拍过了,不能忘记历史啊。”

  建议,可以...

  李谦摇摇头,改成命令还差不多,谁敢不听建议,谁又敢说不可以呢。

  “赖董,你就直说吧,需要我干什么。”

  专门把自己找过来,明摆着是有事,李谦只能希望不是有领导点名了。

  “其实也没什么大事,可是也不小啊。”赖培康苦笑不已,“对李导来说这不叫事,但是对别人来说,就是个大事。了。”

  打哑谜呢?

  李谦都无语了,不知道的还以为庙里给人看相呢,施主今日有血光之灾,此时可大可小?

  见李谦没有追问,赖培康顿了顿,接着道,“往年这个献礼片好做,但是这次上面特地强调了,献礼片也不能远离大众了,要让老百姓有共鸣,这一点可是难倒了各大电影厂啊。”

  “有票房要求?”李谦问道。

  “咳咳。”

  说着这么直接,赖平康轻咳一声,笑道,“票不票房的不重要,主要是要让老百姓喜欢看。”

  “明白了。”李谦不置可否,这不一个意思吗。

  献礼片这玩意,曾经也是市场主流,建国后的17年内,也就是49年到66年,国内就拍了450多部主旋律电影。

  这个产量,相比那时候的好莱坞,其实不算太少。

  不过也就是和五十年代的好莱坞比,当时电视机普及,米粒坚每个月要卖20万台电视机,电影行业遭到重创。

  再加上当时“非美调查委员会”进驻好莱坞,大批导演、编剧、演员被逮捕、通缉,“好莱坞十君子”入狱,卓别林也因此逃亡海外。

  那时候关于电影行业的监管,比国内现在可要残酷多了。

  说回献礼片?建国初的献礼片基本上风格朴素真实、贴近生活、充满时代气息?又弘扬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,使得当下观众在获得娱乐体验的同时?在情感上也得到深切共鸣?精神上获得极大鼓励。

  所以和现在不一样,不是什么带着任务的片子?反而很大众追捧。

  虽然那时候没什么片子可看就是了。

  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,主旋律电影都是市场主流?那个时代一个县城动辄五六家电影院?一年观影人次动不动两百多亿,是同期北美的十多倍,观影人次上亿的主旋律电影每年都有好几部。

  不过八十年代后期开始,随着电视机、进口片、港片的冲击?就没什么人看了?从那之后主旋律电影差不多就跟现在观众印象的一样了。

  至于票房要求?

  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要求,各大制片厂统统倒闭。

  而现在,听赖培康这意思,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