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91章 资助_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“想。”

  “那就去,我安排一下。”

  张丽给张向东和小凤分别打了电话,把要做的事交代一番,便和艳华跟周晓梅在第二天一起去了赤峰。

  这是一个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很穷的家。

  三间土房,和左邻右舍的砖瓦房格格不入。院子不大,但很干净,庄户人家该有的都有。猪圈、鸡窝、鸭舍、菜园子,错落有致的分布着。南墙根放着台驴车,旁边的牲口棚里没牲口,显然是买不起。

  石头砌的院墙还算完好,大门口有大门框没大门,一根长木杆横在那算大门了。

  英子把木杆搬起放在一边,引着艳华、王淑兰、周晓梅、张丽四位好心的阿姨和校长进了院门。

  艳华她们是参加完美丽谷小学的开学典礼,在王淑兰的意思下,一起在她资助的英子的带领下过来的。

  王淑兰想看看英子的家啥样。

  一个瘸着腿的中年男人从土屋里走出来,看着站在院子里的四个城里人穿着的女人,满脸疑惑的问前面的女儿:“英子,这是-------?”

  英子高兴的跑到爸爸跟前,介绍着说:“爸,是资助我上学的阿姨。”

  “资助你上学?”英子爸仍是疑惑,目光看向校长。

  “聂老弟——”校长上前,笑着把王淑兰介绍道:“这是赤峰的王总,看英子学习好,聪明,有前途,答应资助她念书,念到哪供到哪。”

  英子爸听校长说完,一时间怔住了,禁不住问:“啥?真的?”

  “真的。”校长肯定的点头。

  英子爸脸上的表情很复杂,有激动,有感激,还有不敢相信的惊喜------

  一个朴实憨厚没啥能耐的农民,家穷,为了生计出去打工还折了腿,生活的不幸已经把他打击到对幸运不敢奢望的程度,面对突如其来的惊喜就好像天上掉了金元宝砸到脑袋上,高兴,又怕是做梦。

  当今社会,对生活在富足中的人来说,可能不会觉着有穷到供不起孩子念书的人家,实际情况是真的有。

  这么说吧,富裕人家孩子一身衣服的钱可能就是贫困人家孩子一年的生活费用,甚至远超。我们看过某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叫“变形记”,其中山区的贫困孩子确实那样,就如美丽谷的英子一家。

  几万、十几万对有钱人不算什么,但是对穷人家来说也许是一生的梦。

  王淑兰和艳华她们四个是含着眼泪离开英子家的,流眼泪不全是因为英子家的穷困,而是感动。她们为英子的懂事、自力感动,更为一个十一岁小女孩的坚强毅力和勤奋好学感动。

  离开时每人给英子爸留了五百块钱,遗憾的是没见到英子妈妈——这个点她正在工地上给工人做晚饭。

 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远处的山岚,大地在此时披上了金色的霞光。微风拂过,山林间树叶沙沙作响,小河划过波纹,流淌着山村的暮霭。

  有放羊的孩子从山道上下来,后面跟着吃饱的羊群。山坡上,快要成熟的谷子泛着金黄的波浪,已经成实的黄豆抖落了叶片,豆荚鼓实着爆满的收获。

  山脚下,庄户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,空气中飘着柴火的烟熏味和饭菜的香气,不时传来的狗吠和女人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喧嚣了傍晚的山村,一副如诗如画般的美丽。

  “好地方呀——”张丽陶醉了。

  “向总有眼光。”艳华说。

  “这地方简直是世外桃源。”周晓梅说。

  “我在这买个房子,啥时候想来就来。”王淑兰说。

  “必须带园子,能种菜,咱们自己种。”张丽说。

  “养几只鸡,鸭子,大鹅,再养条狗------”王淑兰打算着。

  周晓梅补充道:“我开个酒坊,这里水好,和我家的差不多,适合烧酒。”

  王淑兰眼睛一亮,“对呀,我咋没想到呢?这就缺个酒坊。”

  “你还真想开呀?”周晓梅打趣的问。

  “可不真想咋地。”王淑兰认真的说:“咱家一年用的酒就老多了,不省的上外边买去了?另外还可以外卖,一本万利。”

  “真可以考虑考虑。”艳华也有些心动。

  “考虑啥?直接干,把晓梅他爸请过来作指导,那是老烧酒师傅。”

  王淑兰兴致勃勃的说,似乎酒坊已经在眼前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